?優化城市體系!推進“好房子”和完整社區建設,改造城中村、老舊小區,完善便民生活圈。
推動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打造世界級城市群,增強中西部和東北城市群支撐作用。
加強基礎設施(如5G、地下管廊、交通樞紐)和公共服務(醫療、教育、養老)均衡布局。
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,完善網格化治理,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創新。
建設?創新、宜居、美麗、韌性、文明、智慧?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核心,推動城市結構優化、品質提升、綠色轉型。
28日,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》對外公布。意見提出,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工作中要做到:轉變城市發展理念,更加注重以人為本;轉變城市發展方式,更加注重集約高效;轉變城市發展動力,更加注重特色發展;轉變城市工作重心,更加注重治理投入;轉變城市工作方法,更加注重統籌協調。
意見提到,到2030年,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取得重要進展,適應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不斷完善,新舊動能加快轉換,人居品質明顯提升,綠色轉型深入推進,安全基礎有力夯實,文化魅力充分彰顯,治理水平大幅提高;到2035年,現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。
對于砂石行業來說,政策提出系統推進“好房子”和完整社區建設,持續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、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等。這些工程需要大量砂石用于建筑結構、道路鋪設、景觀打造,像老舊小區翻新中房屋重建、小區內道路修繕,完整社區建設里休閑廣場、停車場修建,都會直接消耗砂石,為砂石行業創造廣闊市場空間。
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方面,如加快城市地下管線管網建設改造、建設地下綜合管廊、健全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等項目,都是砂石的重要應用領域。以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為例,其基礎結構和回填需要大量砂石;交通建設中,公路、鐵路路基鋪設也離不開砂石,這將有力帶動砂石需求增長。
多次出臺政策強調城市建設
據砂石骨料網了解,2025年以來,中央層面多次出臺政策強調城市建設,與此次高質量發展意見形成呼應:
4月,財政部發布《關于開展2025年度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通知》,明確中央財政通過定額補助支持入圍城市,重點覆蓋城市地下管網更新改造、生活污水處理樣板區建設、市政基礎設施提升改造、既有片區更新改造等項目,直接帶動砂石在市政工程中的應用。
5月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》,提出到2030年城市更新體制機制完善的目標,任務包括既有建筑改造利用、老舊小區整治、完整社區建設、老舊街區及城中村改造、基礎設施建設等,與砂石需求場景高度契合。
7月,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我國城鎮化從“快速增長期”轉向“穩定發展期”,城市發展從“大規模增量擴張”轉向“存量提質增效”,進一步強化“集約高效”“治理投入”的工作導向,意味著未來城市建設更注重現有空間的改造升級,老舊項目翻新、基礎設施補短板等砂石需求場景將持續釋放。
此次,意見提出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、培育壯大城市發展新動能、營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等多項主要任務。要點如下:
1、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
支持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打造世界級城市群,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、長江中游城市群等成為高質量發展增長極,增強中西部和東北的城市群、都市圈對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撐作用。
推動超大特大城市按照國家批準明確的功能定位做強做精核心功能,控制超大城市規模,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,打造高質量發展主引擎。
支持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增強對全球高端生產要素的配置能力。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創新平臺基地,提升原創性、顛覆性科技創新能力。推動有條件的省份培育發展省域副中心城市。
推動中小城市結合常住人口變動趨勢,動態優化基礎設施布局、公共服務供給,按程序穩慎優化行政區劃設置。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,大力發展縣域經濟。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。適時調整擴大經濟規模大、人口增長快的縣級市和特大鎮經濟社會管理權限。
推動人口持續流出的城市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。持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。
2、培育壯大城市發展新動能
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。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。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。
發展智能建造,培育現代化建筑產業鏈,加快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。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,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補齊短板、提高水平。發展首發經濟、銀發經濟、冰雪經濟、低空經濟,培育消費新場景。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。
全面摸清城市房屋、設施、土地等資產資源底數。改造利用老舊廠房、低效樓宇、閑置傳統商業設施等存量房屋,建立與建筑功能轉換和混合利用需求相適應的規劃調整機制。
對涉及重大安全和基本民生保障的,中央財政加大專項轉移支付支持力度,中央預算內投資予以適當補助。
創新財政金融政策工具,吸引和規范社會資金參與,穩慎推進公用事業價格改革。加快融資平臺改革轉型,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。
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。支持有條件的城市承擔重大外事外交活動,吸引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落戶。結合高質量共建“一帶一路”,建設一批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和區域性開放節點城市。
3、營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
系統推進“好房子”和完整社區建設。全鏈條提升住房設計、建造、維護、服務水平,大力推進安全、舒適、綠色、智慧的“好房子”建設。實施物業服務質量提升行動。
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,支持老舊住房自主更新、原拆原建。持續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。堅持人口、產業、城鎮、交通一體規劃,建設創新型產業社區、商務社區。
完善靈活就業人員、農村進城務工人員、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。加快適老化、適兒化、無障礙設施建設改造。擴大普惠養老服務供給,健全普惠育幼服務體系。
優化教育資源配置,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,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。大力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,建設緊密型醫聯體,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。
因地制宜發展保障性住房。穩步推進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。加強社會保障和分層分類社會救助,兜牢民生底線。
4、推動城市發展綠色低碳轉型
實施工業能效、水效提升行動,推廣綠色低碳先進工藝技術裝備。加強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管控,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。建立重點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制度。
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,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。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。推廣節能低碳生活用品,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。
健全城市公園和綠道網絡體系,建設口袋公園,推進綠地開放共享。推動重點城市及周邊區域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。加強城市噪聲污染、餐飲油煙治理。加強抗生素、微塑料等新污染物治理。
5、增強城市安全韌性
加強房屋和市政基礎設施安全管理。嚴格限制超高層建筑,增強高空消防能力。實施城鎮預制板房屋治理改造行動和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。加強群租房整治。推動重要設施、能源、水源等分布式布局,完善抗災設防標準。
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,督促生產經營單位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。以危險化學品、特種設備、建筑施工、城鎮燃氣、道路交通以及消防安全等為重點,分級、智能、精準管控重大風險源,常態化推進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和從業人員安全培訓。
推進國家區域公共衛生中心建設。加強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、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和傳染病定點醫院防治能力建設,構建分級分層分流救治體系。加強應急醫療物資儲備。推進多部門、跨城市協同,強化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和聯防聯控。健全精神衛生服務體系。
優化城市防災減災空間格局,增加生態屏障、隔離疏散通道,預留防災救災彈性空間。健全洪澇聯排聯調機制。統籌利用地上地下空間,加強“平急兩用”公共基礎設施建設。科學制定巨災應急預案。加強應急指揮、處置和救援體系建設,推進應急搶險救災裝備及物資前置儲備。
6、促進城市文化繁榮發展
推動歷史文化名城、街區整體保護,活化利用不可移動文物、歷史建筑、工業遺產,依托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,結合實際開展文化展示、特色商業、休閑體驗等。
加強文物資源保護管理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。
塑造城市特色風貌。落實“適用、經濟、綠色、美觀”建筑方針,加強建筑設計管理,推動城市建筑更好體現中華美學和時代風尚。不得大規模遷移砍伐樹木、濫建文化地標、隨意更改老地名。
創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,根據實際需要完善城市文化設施。
優化城市文化產品供給,創新動漫、影視、數字藝術、創意設計等業態,推動文化與旅游、科技、體育等融合發展。
7、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
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。打造集約統一、數據融合、高效協同的城市數字底座,完善城市信息模型(CIM)平臺。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和多場景應用,推動政務服務“一網通辦”、城市運行“一網統管”、公共服務“一網通享”。推進城市小微公共空間改造,整治提升背街小巷、房前屋后環境。
用好市民服務熱線,完善群眾訴求響應辦理機制。加強超大社區等特殊區域治理。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,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。健全社會安全穩定風險監測預警體系,提高風險動態監測預警能力。
編輯:賈林娜
---轉載請注明“文章轉自:砂石骨料網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