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“十四五”規劃步入收官,“十五五”規劃(2026-2030)的藍圖正緊鑼密鼓地繪制。作為邁向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關鍵五年,“十五五”承載著推動中國經濟結構深度優化、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的歷史使命。
行業資深專家表示,“十五五”規劃核心脈絡清晰可見:破除“內卷”痼疾、壯大新興支柱產業、強化區域協調發展、搶占科技制高點,共同勾勒出中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未來路徑。
一、破“內卷”:從無序競爭到有序協同
過去一段時期,“內卷式”競爭——表現為低價血拼、重復投資、同質化競爭——已成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頑疾。它不僅造成資源錯配與浪費,更阻礙了產業向高附加值領域升級的步伐。鋼鐵等行業已率先行動,行業協會積極倡導自律,呼吁抵制“內卷”,維護產業鏈整體利益。
“十五五”規劃將“反內卷”提升至戰略高度,其核心在于:
避免重復建設與同質化: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需更注重區域稟賦和差異化,避免在產業布局上“一哄而上”。
強化行業自律與協同:鼓勵行業協會發揮更大作用,引導企業從價格戰轉向價值競爭。
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:破除地方保護與市場分割,促進要素自由流動,為產業有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。這不僅是供給側改革的深化,更是優化資源配置、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力的關鍵舉措。
二、育“新質”:新興支柱產業引領未來增長
科技創新是“十五五”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,“新質生產力”將成為規劃的重中之重。規劃預計將重點培育和壯大一批代表未來方向的新興支柱產業。
其中,低空經濟:以無人機等飛行器為載體,發展低空物流、觀光、巡檢等應用,重構立體交通網絡,提升物流效率,培育全新產業生態。
氫能與儲能:發展氫儲能技術,優化能源結構,提升電網穩定性,是支撐“雙碳”目標實現的關鍵領域。光伏、風電、電網等細分方向將持續受到關注。
人工智能(AI)與數字經濟:AI是國家經濟、軍事與地緣影響力的核心,預計將與數字經濟共同構成“十五五”的“篇”級主題。重點在于底層算力、算法、數據等基礎設施創新,以及“AI+”在各行各業(如具身智能、智慧醫療、智能制造)的深度融合與商業落地。
海洋經濟:中央財經委已明確強調其高質量發展。重點方向包括海上風電、海洋生物醫藥、海運業整合、海洋碳匯等,將成為重要的新增長極。
未來產業預埋:前瞻布局人形機器人、量子計算、腦機接口、6G、商業航天、深海科技等前沿領域,搶占未來發展先機。
傳統產業也不會被忽視,其升級路徑明確指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轉型。
三、強“區域”:因地制宜下的協同發展
“十五五”規劃將更加強調區域協調發展,避免“一刀切”,注重發揮各地比較優勢:
東部沿海(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等):作為創新前沿,需提升策源功能,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,引領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。區域合作機制創新(如深汕特別合作區)提供重要借鑒。
東北地區:聚焦維護國家“五大安全”(國防、糧食、生態、能源、產業安全),尤其是保障工業母機、裝備工業等國之重器的核心競爭力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。
中西部地區:立足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,發展能源產業(特別是綠電制氫等延伸鏈)、現代裝備制造、高新技術、生態農業、文化旅游等特色優勢產業。利用好“東數西算”、“西電東送”等國家戰略。
沿黃河流域等:實施差異化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政策,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。
各省市規劃關鍵詞高度集中在科技、制造產業、人口、城鎮化、安全、消費、社會保障等領域,其中“科技”(尤其是“新質生產力”與“創新”)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核心議題。
“十五五”是中國產業從規模擴張邁向質量效益、從傳統依賴轉向創新驅動、從局部最優追求全國協同的關鍵轉折期。
破內卷、育新質、強區域,三大主線交織,共同指向一個目標:構建更具韌性、更富活力、更可持續的現代化產業體系,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。
編輯:賈林娜
---轉載請注明“文章轉自:砂石骨料網”